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篇 《夜书所见》教学设计,以供借鉴。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
夜书所见 教学设计
一、课前连接
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,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,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。
1、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?谁来背给大家听。 静夜思
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(示儿
天净沙.秋思)
2、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很好!
3、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,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!出示课件 叶绍翁
4、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,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?
5、同学们了解的真多,从你们的介绍中,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,(课件板书:南宋 叶绍翁)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,他擅长写景抒情,字句华美精丽。特别引起老师关注的是,他的祖籍在建安,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欧。
二、初读定向
1、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他的《夜书所见》,齐读课题,边读边想:你读懂了什么? (①夜:是晚上的意思;②所见是看见的意思;)
2、那谁能说说这里的“书”是什么意思?(这里的书是写的意思)
3、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?(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)
4、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?(出示课件
主题图)
5、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,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。
6、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这首古诗,在学习之前,老师想问问大家,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?(看注释,查字典,查资料,看插图,展开想象)好,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,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,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,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。
7、同学们,通过刚才的自学古诗,你有什么收获吗?
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吗?
8、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,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,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,下面,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,去细细品位,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,对了多少,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。
三、精读探究
1、首先,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。在这两句诗中,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,听到了些什么,又想到了些什么吗?(出示课件前两句)生: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。听到了秋风的声音。
2.师:是什么风?(秋风)怎样的秋风(凉凉的秋风)这风怎么吹?发出什么声音?(呼呼)(课件演示风声)什么感觉?(好冷啊)文中说到风声,用的是什么词?(萧萧)是啊,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,发出什么样的声音?(沙沙,哗哗)你觉得怎样?(我觉得更冷了。)
3.这样的风声,梧桐声,拂过诗人的身体,掠过诗人的耳朵,送来阵阵的寒意,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,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?个别读两三个,齐读。(萧萧梧桐送寒声)
4.诗人还看到了什么?(课件图片,一轮明月)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,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?(中秋节)中秋节,我们都做些什么?
生1:我们一家人吃月饼,看月亮.生2: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
是啊,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,阳台上,吃着可口的月饼,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,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,月亮真美啊!5.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?(美,不美。6.看来意见不统一,说说各自的理由。生: 不美。因为作者此时,深处他乡.7.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?
生: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。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,这时候,他一定……..8.说的真好,这里有个关键词,动客情,他动了哪些情?想了哪些事?大家来当当小诗人,设身处地的想想,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,秋风阵阵,凉意深深,你们会想到些什么?
9.说的太好了,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(忧愁,孤单,寂寞,郁闷)(板书:孤单)因此,在诗人眼中,这轮明月并不美,他没有心情赏月,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,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,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?(江上秋风动客情)
10.把作者想家的感情,味道读出来.11.大家读的太好了,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,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。 10.这时候,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,他又看到了什么?(出示插图:篱笆下的一盏灯)
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(夜深篱落一灯明)
11.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,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,大家想象下,在篱笆背后,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?
12.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,老师真佩服你们,诗人和你们一样,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,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,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?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,然后告诉我答案)
13.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。
师: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?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:猜想
14.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?(因为,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)15.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?(斗蛐蛐玩)
16.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?(生:………)你们想捉蛐蛐吗?(想)好,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,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,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。
17.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,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,你和你的小伙伴,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,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,这时,你们听见了(放蛐蛐的声音),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,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,提着灯笼,一边照亮,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,忽然,你们眼前一亮,看到了那只蛐蛐,说时迟,那时快,你们一伸手,哈哈,蛐蛐被你们逮住拉。(怎样,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?)
18.捉蛐蛐真好玩啊,我们可高兴了。因此,这儿挑应读 tiao(第三声)19.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,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(开心,快乐……)板书:快乐 20.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?(个别读 全班读)
21.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,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,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,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,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,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,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,耐人寻味。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。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
《夜书所见》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1.学习本课生字新词,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。2.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。3.有感情的朗读诗歌,并能背诵。教学重难点
重点: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。
难点:感受诗人由郁闷转为欢快的心情变化 教学过程
一、复习导入:秋天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,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,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.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?谁能来说一说?(背)生1:静夜思 生2: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
二、了解诗人及其背景:
1.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.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.(出示课件:叶绍翁)2.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古诗的学习中认识到他,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? 3.同学们了解的真多,从你们的介绍中,老师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,(课件板书:南宋 叶绍翁)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,他擅长写景抒情,字句华美精丽。
三、初读古诗,整体感知 1.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(板书:夜书所见)2.全班一起读课题,边读边想,你读懂了什么? 生1:夜是晚上的意思
生2:所见是看见的意思
3.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?(写)4.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.生: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5.到底是怎样一幅画面呢? (出示课件:秋夜图/音乐伴奏)6.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,有一位诗人久久不能入眠.7.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,在学习之前,老师想问问大家,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?(看注释,查字典,查资料,看插图,展开想象)好
8.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,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。
四、品词析句,想象悟情
1.首先,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。在这两句诗歌中,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,听到了些什么,又想到了些什么吗?(出示课件前两句)生:作者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。听到了秋风的声音。
2.师:是什么风?(秋风)怎样的秋风(凉凉的秋风)这风怎么吹?发出什么声音?(呼呼)(课件演示风声)什么感觉?(好冷啊)文中说到风声,用的是什么词?(萧萧)是啊,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,发出什么样的声音?(沙沙,哗哗)你觉得怎样?(我觉得更冷了。)3.这样的风声,梧桐声,拂过诗人的身体,掠过诗人的耳朵,送来阵阵的寒意,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,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读?个别读两三个,齐读。(萧萧梧桐送寒声)
4.诗人还看到了什么?(课件图片,一轮明月)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,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?(中秋节)中秋节,我们都做些什么? 生1:我们一家人吃月饼,看月亮.生2: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
是啊,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,阳台上,吃着可口的月饼,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,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,月亮真美啊!5.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?(美,不美。)6.看来意见不统一,说说各自的理由。生: 不美。因为作者此时,深处他乡.7.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?
生: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。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,这时候,他一定……..8.说的真好,这里有个关键词,动客情,他动了哪些情?想了哪些事?大家来当当小诗人,设身处地的想想,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,秋风阵阵,凉意深深,你们会想到些什么?
9.说的太好了,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?(忧愁,孤单,寂寞,郁闷)(板书:孤单)因此,在诗人眼中,这轮明月并不美,他没有心情赏月,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,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,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?(江上秋风动客情)10.把作者想家的感情,味道读出来.11.大家读的太好了,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,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。
10.这时候,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,他又看到了什么?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(夜深篱落一灯明)
11.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,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,大家想象下,在篱笆背后,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?
12.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,老师真佩服你们,诗人和你们一样,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,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,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?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,然后告诉我答案)13.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。
师: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?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:猜想 14.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?(因为,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)
15.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?(斗蛐蛐玩)16.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?(生:………)你们想捉蛐蛐吗?(想)好,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,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,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。
18.捉蛐蛐真好玩啊,我们可高兴了。因此,这儿挑应读 tiao(第三声)19.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,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?(开心,快乐……)板书:快乐
20.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?(个别读 全班读)21.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,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,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,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,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,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,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,耐人寻味。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。
五、背诵诗歌
这么好的诗歌,你们想把它背下来吗?(想)给你们点时间试一试。一会我们来个赛诗会,看谁能当好这个现代的小叶绍翁。
六、总结
今天的学习就到这,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,能更多的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,更好的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!板书设计:
夜书所见
南宋(叶绍翁)孤单 动客情 快乐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
夜书所见
教学目标
1、掌握本课的生字词,会写“促、深”两个生字。读准多音字“挑”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
3、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,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,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。 教学重点
1、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。
2、感情朗读,理解诗意,背诵古诗。 教学难点:通过诵读,悟出诗情。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新课
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。这节课,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。
板书: 夜书所见
二、解诗题,知作者
1、简介作者
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。
2、好,我们来看这首诗,一起来读一读诗题。
3、解诗题
(1)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?
这里的书,就是我们现在“写”的意思。(2)谁来说说“夜书所见”是什么意思?(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。)
三、初读古诗
1、一读
(1)自由读诗,读准字音,读通诗句。
(2)指一名学生读诗,正音。(强调“挑”的读音。)(3)教学多音字。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?
出示挑拨、挑逗、挑染
来,一起读。
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?(3)齐读全诗。
2、二读
(1)快速地读,用“------”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。(2)指名说,板书,再读一读词语。
3、三读
(1)理解“注释”
A、仔细看课文,除了文字,你还发现了什么?
B、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,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。
C、看,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,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,找到了吗?
D、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?
E、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“促织”吗?
因为它在秋天鸣叫,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,快织布做衣,所以又叫促织。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,一边读诗句,一边看注释,你能读懂哪句诗?(2)学生自由读诗。
四、明诗义,悟诗情
(一)出示第一句:萧萧梧叶送寒声
1、谁来说说“萧萧”指什么声音?(风声)
2、诗中的“梧叶”指的是什么?
(1)解说:梧叶(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)
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。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。它春天发芽;夏天叶茂;可到秋天,萧萧秋风一起,便叶黄飘落。从梧桐树的变化,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,天气变冷了。
(2)再出示诗句--------萧萧梧叶送寒声,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?(3)指名朗读,评价学生的朗读
(二)学习第二句: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1、诗人的生活情境
旁白:那一年,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。在秋天的一个傍晚,诗人走出旅店房门,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,诗人顿感阵阵寒意,又回到房中看书。可是,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。孩子们,你说,他在想什么呢?
2、学生想象说话。
3、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?
这两句诗的意思是: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,送来阵阵寒意。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。(指两名学生说。)
过渡:因为思乡,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,向家乡的方向望去,这时候,他突然看到了---------
(三)学习
三、四两句
1、课件演示“一灯明”。
2、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?指名说。
3、所以诗人说“夜深篱落一灯明。”
4、他看着这一点灯光,想到了什么呢?(注: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)(1)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。出示“知有儿童挑促织,”
诗中说“知有儿童挑促织”,“知”在这里就解释为“料想、猜测”的意思。(2)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,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?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。板书:回忆童年
引: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。
(3)诗人看到灯火,在猜想、在回忆。你看,古人写诗,就是有趣,经常把话倒过来写。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?(4)指名说。
夜深了,黑漆漆的,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,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。
(四)整体感悟
1、出示整首诗。
小结过渡:诗人通过这些景物,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,(小结完成板书。)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。
2、孩子们练习一下,看谁马上会背了。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。
3、指名背诵全诗。 板书:
梧叶
江
秋风
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
儿童
促织
回忆童年
篱落
灯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4
《古诗两首》教学设计
---夜书所见
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:
1、会认“促”、“异”、“逢”、“佳”、“倍”、“插”7个生字,会写“促”、“深”、“忆”、“逢”、“佳”、“倍”、“遥”、“遍”、“插”10个字。
2、理解诗意,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,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3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 过程与方法:
1、引导学生自读为主,借助注释和搜集到的资料理解古诗的意思。
2、借助媒体,引导学生想象,读中再现古诗所表达的情境,进而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
感受作者对家乡、对亲人的思念之情;激发学生学习古诗、积累古诗的兴趣。
突破重难点: 重点:理解古诗的意思
突破方法:借助注释,小组合作及大胆想象,媒体运用等。难点: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,体会意境。突破方法:媒体辅助,大胆想象,读中入境。教法与学法:
教法:以学生为主体,适当点拨,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,以读代讲,借助媒体创设情境,帮助学生走进画面,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。
学法:自主阅读,合作探究,以读为主,大胆想象。师生准备:
教师:生字、词语卡片、古诗插图,叶绍翁资料,自制媒体课件等。学生:搜集资料,了解叶绍翁、王维。课时安排: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:
1、学习古诗《夜书所见》,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、新词。
2、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,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及思想感情。
3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 教学过程:
一、板书课题,导入新课
1、教师板书课题: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九课《古诗两首》。先学习第一首古诗——(学生读课题:《夜书所见》),作者是——(学生:宋 叶绍翁)
2、教师:好的,预习的不错。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叶绍翁呢?(学生介绍叶绍翁)
3、教师导读:有一年秋天,叶绍翁离开家乡,独自在外。明月下,他触景生情,便提笔写下了这首诗。再读课题。
4、指名反馈:题目中“书”什么意思?(写)
5、设置疑问,导读:叶绍翁都写了哪些夜晚看到的景物呢?现在,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。
二、自由诵读,读出节奏
1、教师提出要求,学生自读。
(1)借助生字表,读准字音,读通古诗。(2)读出故事的节奏和韵味。
2、教师出示生字卡片,指名读一读。教师强调要点。
3、指名读一读古诗,其他评议。
4、教师范读,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。
5、多媒体播放凄美的音乐,配乐齐读古诗。
三、借助注释,理解诗意
1、指名反馈:同学们,读懂古诗意思的办法有哪些呢?(借助注释:联系上下诗句;个别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词典等。)
2、教师小结:要读懂古诗意思的方法很多,最便捷、最有效的就是结合注释阅读。现在,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,再读古诗,自由地说一说古诗的意思。
3、小组内交流,互相说一说。
4、指名反馈,逐句理解。
(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)
四、想象画面,体会意境
1、自由读诗,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。
2、指名反馈:这首诗中都写到了哪些景物?(风、梧桐树叶、江、儿童、篱笆、灯)
3、教师播放音乐,创设情境,导读:月下,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?(学生展开想象,用自己的语言概括。)
4、指名描述画面,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、说生动。
5、体会情感:假如你就是这个离家背井、独自在外的诗人,看到眼前的情景,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?
6、媒体配乐,知道学生读出思乡情愁。
五、总结全文
1、播放媒体,熟读成诵。
2、教师总结:同学们,秋天,是一个团圆的季节;秋天,是一个枝枯叶落凋零的季节。在这样的季节里,客居他乡的人们经常会触景生情,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、自己的亲人来。下节课,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,感悟思乡的情怀,领略古诗这颗明珠的炫目光彩。
六、布置作业
1、背诵这首古诗。
2、搜集其他表达思乡情怀的古诗句。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5
《夜书所见》教学设计
1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,陶冶爱美情趣,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。
2、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。
一、温故知新,引入新课。
二、观察画面、解题。
1、出示图画,指导观察。
2、解题。
3、师配乐范读古诗,学生思考。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。
三、指导自学
1、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?
2、学生自学,教师巡视指导。
四、师生交流
1、看第一句诗句,你们读懂了什么?
2、学生质疑。
3、指导朗读。
4、过渡: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?
5、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?
6、学生质疑
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。
五、感情朗读、激活画面、练习背诵。
1、齐读,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。
2、自愿上台描述。
3、背诵古诗。
六、布置作业。
夜书所见教学设计6
夜书所见
永丰镇中心校 朱海飞
教学目标
1、掌握本课的生字词,会写“促、深”两个生字。读准多音字“挑”。
2、有感情地朗读古诗,背诵古诗。
3、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,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,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。 教学重点
1、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。
2、感情朗读,理解诗意,背诵古诗。 教学难点:通过诵读,悟出诗情。
教学准备:多媒体课件,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。教学过程: 课前谈话:
今天这节语文课,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。孩子们,准备好了吗?
一、导入新课
1、出示《静夜思》的背景图片。 孩子们,看着这幅画,你想起了哪首诗?
2、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。
问:李白思念谁?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?
3、让我们带着思念,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。
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。这节课,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。
板书: 夜书所见
二、解诗题,知作者
1、简介作者
孩子们,叫一叫诗人的名字。
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。来,再敬佩地叫一声-----叶绍翁。亲切地叫一声--------叶绍翁。
2、好,我们来看这首诗,一起来读一读诗题。
3、解诗题
(1)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?
这里的书,就是我们现在“写”的意思。(2)谁来说说“夜书所见”是什么意思?(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。)
三、初读古诗
1、一读
(1)(好,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。)自由读诗,读准字音,读通诗句。(2)指一名学生读诗,正音。(强调“挑”的读音。)(3)教学多音字。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?
出示挑拨、挑逗、挑染
来,一起读。
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?(3)齐读全诗。
2、二读
(1)快速地读,用“------”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。(2)指名说,板书,再读一读词语。
梧叶
江
秋风
儿童
促织
篱落
灯
3、三读
(1)理解“注释”
A、仔细看课文,除了文字,你还发现了什么?
B、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,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。
C、看,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,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,找到了吗?
D、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?
E、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“促织”吗?
因为它在秋天鸣叫,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,快织布做衣,所以又叫促织。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,一边读诗句,一边看注释,你能读懂哪句诗?(2)学生自由读诗。
四、明诗义,悟诗情
(一)出示第一句:萧萧梧叶送寒声
1、谁来说说“萧萧”指什么声音?(风声)
2、诗中的“梧叶”指的是什么?
(1)解说:梧叶(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)
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。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。它春天发芽;夏天叶茂;可到秋天,萧萧秋风一起,便叶黄飘落。从梧桐树的变化,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,天气变冷了。
3、链接诗句:
古人常用“萧萧” “梧叶”来写秋天的景象。(1)出示诗句(师读前一句,生接后一句)
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高楼目尽欲黄昏,梧桐叶上萧萧雨。萧萧几叶风兼雨,离人偏识长更苦。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一声桐叶一声秋,一点芭蕉一点愁。读到这儿,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------出示:一场秋雨一场寒,十场秋雨要穿棉。
秋风、梧叶,再加秋雨,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,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。
(2)再出示诗句--------萧萧梧叶送寒声,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?(3)指名朗读,评价学生的朗读
评: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。
听了你的朗读,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。(4)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。
引:当夜幕降临时,这秋风、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,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。指名读。
评: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。一起读------此时,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,感受着这秋的寒意,再读-------那这萧萧秋风,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?
(二)学习第二句: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1、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
旁白:那一年,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。在秋天的一个傍晚,诗人走出旅店房门,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,诗人顿感阵阵寒意,又回到房中看书。可是,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。孩子们,你说,他在想什么呢?
2、学生想象说话。
3、板书:思亲念家--------这就是诗中所说的“动客情”。
4、出示诗句------江上秋风动客情。(1)这里的“客”指的是谁?(叶绍翁)(2)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“客”。(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,就像是在外作客。这客就可以解释为“在他乡作客”。
过渡:在这秋风扫落叶,寒意袭人的秋夜里,诗人却孤身在外,他怎能不想家,想亲人呢?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?
5、练习朗读,评价朗读。 评: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。
是呀,离家很久了,家乡的亲人,你们好吗? 一起读--------江上秋风动客情
6、齐读前两句诗
引读:夜幕降临,诗人走出茅屋,读-------
千里之外,想念亲人,思念家乡,诗人感到孤独、无奈呀,读-------
7、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?
这两句诗的意思是: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,送来阵阵寒意。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。(指两名学生说。)
过渡:因为思乡,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,向家乡的方向望去,这时候,他突然看到了---------
(三)学习
三、四两句
1、课件演示“一灯明”。
2、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?指名说。
3、所以诗人说“夜深篱落一灯明。”
4、他看着这一点灯光,想到了什么呢?(注: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)(1)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。出示“知有儿童挑促织,”
诗中说“知有儿童挑促织”,“知”在这里就解释为“料想、猜测”的意思。(2)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,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?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。板书:回忆童年
引: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。
(3)诗人看到灯火,在猜想、在回忆。你看,古人写诗,就是有趣,经常把话倒过来写。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?(4)指名说。
夜深了,黑漆漆的,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,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。
5、练习趣读
过渡: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。(1)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?指名朗读。
评:多开心呀!多好玩呀!(2)捉蟋蟀好玩,斗蟋蟀更有趣了。
引:看,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,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!(3)演示斗蟋蟀。
(4)有趣吗?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。
评:瞧,这一灯明也乐了。一起读。
男生、女生赛读。
引读:此时此刻,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,不禁笑出声来,读--------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6、情感转换
过渡: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,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。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?
(1)指名说。朗读跟上(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?)(2)指名读。评: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。
千山万水,隔不断的是思念呀!
(3)引:窗外的一灯明,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,而屋内的一灯明,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。
齐读-----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(四)整体感悟
1、出示整首诗。
小结过渡:诗人通过这些景物,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,(小结完成板书。)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。
2、孩子们,先自己练习一下。
3、配乐读诗。指两名学生读------评:是呀,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!
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!
4、我们一起来读。
5、接下来,我们来做个小游戏。老师来说诗的意思,孩子们来对诗句,好吗?(1)全班说:
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,送来了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。(2)指名说
夜深了,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!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。
小结:那一晚,叶绍翁彻夜未眠,写下了这首诗。学习古诗,不仅会读,还要会背。
6、孩子们练习一下,看谁马上会背了。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。
7、指名背诵全诗。
六、拓展
孩子们,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。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。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,同样在江边,把自己看到的,听到的写下来,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。我们来读一读。(1)出示枫桥夜泊
枫桥夜泊
唐 张继
月落乌啼霜满天,注释
江枫渔火对愁眠。①枫桥:在今苏州市阊门外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②愁眠: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。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③姑苏:苏州的别称。(2)自由读诗,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?
(3)快速读,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?(愁)
(4)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,但是,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,思亲念家的心情。孩子们,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?先自己练习一下。(5)指名读。
(6)我们一起来读一读。
八、总结:指名读诗。
自古以来,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,孩子们,课外再去找一找,下节课,我们再来交流。板书:
梧叶
江
秋风
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
儿童
促织
回忆童年
篱落
灯